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民眾普遍有吃西藥傷腸胃的錯誤用藥觀念,因此常會主動要求醫師加開胃藥或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使用,甚至養成吃胃藥的日常習慣,但食藥署表示,胃藥又稱「制酸劑」,習慣性服用其實對腸胃不見得對有幫助。
食藥署日前在闢謠專區表示,俗稱的胃藥或胃乳片,正確來說就是「制酸劑」,市售制酸劑成藥相當普遍,通常不是單一成分而是含多種成分複方,其作用僅為中和胃酸,降低胃中的酸度。胃酸是身體殺死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制酸劑,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反而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
制酸劑並不能防止因藥品、幽門桿菌所引起的腸胃道潰瘍,而俗稱「火燒心」的食道逆流,也並不單靠吃胃藥就可緩解。因此食藥署提醒,若民眾有腸胃不適,應及時就診接受醫師檢查並接受處方用藥,因為有些藥品的藥效會因為併用制酸劑而降低,甚至失效。另外,若處方藥中有胃藥,亦應諮詢專業藥師服用時機,才能減少腸胃不適的症狀。
目前食藥署針對民眾使用胃藥,共推出「五要」、「五不」10原則,前者為要知道用藥風險、要看清藥物標示、要諮詢醫藥師才用藥、要告知醫藥師病況、要遵醫囑用藥;後者則為不主動要求胃藥、不隨意併用處方藥及胃藥、不長期服用胃藥、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不亂買藥。食藥署同時提醒醫療人員,應教導病患正確用藥,以免藥物不良反應之發生。
原文網址: 沒事吃胃藥「壯胃」?食藥署:可能使胃腸細菌過度生長 | ETtoday健康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29/654656.htm#ixzz4ADUcfhOz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