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陳錦國 力推耳內視鏡手術 運用在人工電子耳 國際會議受矚目

記者張玉櫻/專題報導 / Oct 30, 2017
陳錦國擅長耳內視鏡手術,他認為耳科未來將是「耳內視鏡的世界」。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陳錦國醫師表示,近幾年「耳內視鏡」手術在國外發展成熟,台灣則是剛起步,他認為未來在台灣有非常寬廣的發展,未來耳科手術將是「耳內視鏡的世界」。
陳錦國表示,林口長庚醫院耳科從2009年開始執行耳內視鏡手術,耳科前輩用來執行初期的檢查或簡單手術,並沒有全面的發展,主要在於當時科技的因素,內視鏡的螢幕解析度還不夠。然而發展到目前,國外科技與技術已經發展很成熟,台灣也應當不落人後。
陳錦國這幾年推行「耳內視鏡手術」,自己得到很大的啟發。他表示,關鍵不在於「要不要」耳內視鏡手術,而是病患「需要」
例如日前陳錦國以耳內視鏡幫病患開刀,病患外觀沒有傷口,只有使用棉花塞住耳道,目的是為了提醒耳朵不要進水,病患只有些微疼痛感。
這種做法相較於傳統手術方式,術前要剃掉頭髮,術後傷口要縫合、耳朵要包紮,整個耳朵外觀恢復時間很長,兩者間的落差相當大。


耳內視鏡手術國外已成熟 台灣邁大步

由於陳錦國這幾年努力推廣耳內視鏡手術,雖然曾在醫學會發表時遭受過批評,因為當時執行耳內視鏡手術的醫師很少,因此受到質疑。
所幸耳內視鏡在國外是相當成熟、普遍的手術方式,也證實沒有問題,在國內漸漸被接受,重點在於病患有此需求。
陳錦國說,「需求帶動發展」,以耳內視鏡來說,台灣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台灣耳科醫師在國外演講大受好評,而且技術與外國醫師相較毫不遜色,甚至更好,證明台灣醫師執行耳內視鏡手術已經可以滿足病患的需求
陳錦國強調,未來一定是耳內視鏡手術的市場。他表示,其實整個外科手術都是朝「內視鏡」的發展,都是為了病患的「需求」著想,病人希望少侵襲性、傷口小、術後疼痛少,然而最重要的還是「結果」,手術結果成功是最重要的關鍵。
陳錦國在人工電子耳手術方面,師承兩位大師-黃俊生醫師與吳哲民醫師,以及國內外其它專家,他感謝老師們的傾囊相授。
也正因為手術技巧承襲老師的指導,之後投入耳內視鏡的發展,在幾個步驟導入耳內視鏡,發現幫助很大,而且縮短學習的時間。
日前陳錦國在賽普勒斯一場國際醫學研討會,發表「耳內視鏡應用在人工電子耳手術的角色」。與會專家皆對此議題感到興趣,好奇是如何進行,因為到目前為止,多半還是運用顯微鏡輔助人工電子耳手術。

耳內視鏡可清楚找出電子耳植入位置

他表示,每個人的解剖構造都有些許差異,但使用耳內視鏡去找電子耳的植入位置,不會有找不到的問題,因為耳內視鏡比顯微鏡看的更清楚,對醫師幫助非常大。如此一來,侵襲性減少,留下來的組織將來有其作用。
陳錦國說,目前人工電子耳傷口趨於愈做愈小,傷口從4~5公分到3公分,甚至「折一下」人工電子耳,傷口可以小於3公分。
既然追求小傷口,耳內破壞還要這麼大嗎?陳錦國強調,小傷口意味著可能看不清楚,此時耳內視鏡就可以發揮重要的角色。
陳錦國在國際會議上的報告包括上述內容,以及耳內視鏡可以在人工電子耳的哪些步驟發揮長處,對於比較困難的手術可以提供不同的想法。換一個角度來說,耳內視鏡提供的就是「量身訂做」的手術觀念及工具,陳錦國認為在目前的耳科手術,耳內視鏡會是一個新的發展。
他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耳科較具特色的部分,第一是人工電子耳的質量,已超過1,000例,不僅具有優質的技術及經驗,並導入新的耳內視鏡手術方式。第二是聽覺檢查很完整,團隊擁有10位資深聽力師,而且設備完善。加上其它相關科別陣容同樣堅強,例如小兒科、心智科、放射診斷科、檢查判讀、術後照護、社福部門等,病患在此可以獲得完整的醫療。
最後則是助聽器與聽覺輔具,林口長庚耳科是國內執行最多(超過一萬多例),經驗相當豐富。
他表示,自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開放18歲以下聽損者植入電子耳納入健保,林口長庚耳科已經有健保的病人接受手術,平均每週2~4例,而且電子耳的品項齊全,提供病患完善的選擇。

推廣耳內視鏡手術 創新聽覺產業

此外,林口長庚耳科整合「人工電子耳暨聽語重建中心」,整合式的檢查與治療,都可以在此中心完成,提供更方便與優質的醫療環境。
陳錦國說,自己曾詢問病患以往在他院的就醫經驗,病患分享曾在多家醫院就醫,但檢查都沒有具體的結果。陳錦國警惕自己要成為一位稱職的醫師,才不負身為醫學中心的醫師。所以他始終誠實面對自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期許自己持續進步。
由於耳內視鏡手術是陳錦國專長的手術方式,他希望能開展到所有耳科手術都能運用,而不只是人工電子耳、中耳手術、外耳手術,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創新,因為耳內視鏡是新的輔助方式,可以發揮的地方很廣,期望能為聽覺產業帶來創新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