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備藥要漲價了!民眾最常見的非處方感冒藥「普拿疼」伏冒加強錠、伏冒熱飲等8款藥品,因成本上升,下個月開始將調漲10至25元不等,最高漲幅達12%。此外,止癢藥品「萬應白花油」也將漲價10元~15元,漲幅達12.5%!
雖然政府推行自我照護(self-care),但在第一線面對民眾的各種疑難雜症,家醫科醫師看到民眾亂用成藥的情況感觸特別深。「自我治療立意很好,但一定要小心用藥,」台北馬偕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提到,要達到好的自我照護,可掌握以下原則:若症狀輕微、與過往經驗差不多,先休息1~2天,如果身體不適影響到生活與工作,則可經過藥師諮詢後,吃藥緩解症狀。若症狀無法緩解甚至愈來愈嚴重,應就醫處理。
針對民眾居家常見的外傷、感冒、腸胃不適、疼痛、皮膚不適等狀況,《康健》採訪各領域醫師、藥師,整理出自我照護的原則以及居家常備的藥物。
1.外傷
過去提倡傷口要乾燥、結痂,傷口上面總染上厚黑的優碘,有些人甚至為了讓傷口乾,會撒上各種藥粉,製造出乾燥的假象,然而在台北榮總傷造口護理師林瑞萍的經驗中,這些傷口好得特別慢,外表雖然看起來乾黃,但一打開膿都積在下面,「我們叫這種傷口『金包銀』,癒合時間反而更久。」
近幾年傷口照護出現極大轉變,從乾燥轉為 「濕潤療法」 ,甚至有日本醫師發明用 保鮮膜包紮傷口 的方法,傷口好得更快,讓人驚奇。林瑞萍強調,其實身體有足夠的抗菌能力,多型核白血球會協助清理傷口的髒東西,接下來巨噬細胞產生生長因子,引起纖維母細胞增生,促使膠原蛋白合成,傷口逐漸縮合重建,上皮長上來傷口就好了。而要讓細胞好好的作用,必須讓傷口濕潤。
林瑞萍比喻,就像在游泳池裡游動一樣,傷口保持濕潤環境,這些細胞較能來到傷口作用。因此,除非是免疫力很低的病患、感染的傷口,或是經腸胃道手術的縫線傷口,需要使用優碘消毒外,一般的手術及傷口,都是以各式親水性敷料如人工皮,來為病人包紮,也少去敷料更換頻率及換藥撕除紗布的痛苦。
民眾很習慣感冒就去看個醫生、拿個藥,其實「不一定要用藥,」黃偉新點出,以感冒為例,不管是處方用藥或是指示用藥,多半只是緩解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症狀,並非治療疾病。
他建議, 小感冒先休息自我觀察1~2天 ,多喝水、多休息,不需特別用藥,除非真的很不舒服,流鼻水、鼻塞、咳嗽影響工作與生活,再來用藥緩解症狀,「但不用藥,多半也能在一週左右痊癒」。
至於每次天氣變化,鼻水「貢貢流」的鼻過敏也讓人難受,如果症狀與平時過敏差不多,在藥師指示下可使用 抗組織胺 。不管是感冒還是過敏, 若服藥1~2天後症狀緩解不了,都應該就醫 。
不過,小孩與老人的用藥要特別小心,因為這兩個族群容易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如為數龐大的慢性病患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等,情況比較複雜,使用指示用藥時,要遵照藥盒上的指示,或者也可直接找醫師處理。雖然非處方用藥已經相對安全,但一、兩天症狀緩解就該停藥。
3.腸胃不適
腸胃再怎麼強健的人,似乎一年還是會有一、兩次腸胃不適的經驗,吃太飽、脹氣、消化不良、腹瀉、便秘,更別說在壓力大的現代社會中,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等緊緊跟著現代人,光是胃食道逆流就佔了兩~三成的人口。
但可能是害怕照內視鏡,或者是害怕檢查出什麼,面對自己腸胃的毛病,台灣人似乎不愛看腸胃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看了太多一直買成藥吃,最後耽誤了真正病情的案例。
陳冠仰強調,自我用藥一旦吃1~2週沒有改善,停藥還是不舒服,就要到醫院找醫生做檢查;若藥師發現長期購買腸胃用藥的民眾也應主動關心,提供正確諮詢甚至轉介給醫生。
不過當自己碰到突如其來的吃壞肚子,身為消化內科醫師的陳冠仰卻未必會馬上用藥。「我拉肚子不會直接吃藥,飲食控制一下即可。」假設早上拉肚子,中餐先禁食,多喝開水,裡頭可加點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晚上好些就吃點清淡的白稀飯讓腸胃休息一下。他補充,若是肚子絞痛得厲害,那就吃點藥讓自己舒服些。但若是不尋常的絞痛,仍需就醫由醫師檢查處置,以免延誤病情。
有時候吃太飽而引起急性胃炎,有時吐一吐症狀就改善了,這兩天吃少一點,飲食清淡即可,或是吃個胃乳片緩和不適。但陳冠仰提醒,冬天常見諾羅病毒感染,症狀是一直吐,胃吐空了還是想吐,甚至有合併發燒,就要立即就醫。
4.疼痛
一般藥房可購買到的止痛藥分成兩類: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以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
乙醯胺酚為鎮痛解熱劑,常見於綜合感冒藥,用來退燒、減緩感冒症狀,另外也可緩解頭痛、牙痛、關節痛與神經痛等非發炎性的疼痛。 乙醯胺酚每日服用的上限為4000mg(毫克),也因此用藥時要特別注意成分與劑量,若一不小心吃了感冒藥又吃了止痛藥,就要小心可能過量。舉例來說,以一顆500mg的普拿疼為例,一天只能吃8顆以內。
社區藥師陳伶娥也提到,特別是許多慢性病患者因為四處掛號,容易出現重複用藥的情況,雖然拿回的藥品商品名稱不同,但成分可能都含有乙醯胺酚,容易在無心的情況過量使用,需要社區藥師多加把關。
而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則是特別針對有發炎症狀如紅、腫、熱、痛的疼痛,諸如關節扭傷、痛風、輕微發炎。女性經痛則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最為有效。
不過因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刺激腸胃,腸胃不好、有胃潰瘍的人要盡量在飯後使用。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型中,阿斯匹靈是最常見的藥物,如果對阿斯匹靈過敏、有氣喘病史、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要盡量避免使用阿斯匹靈。
5.皮膚不適
在台灣看病很方便,一旦發現皮膚不適有惡化的情況,找醫師診斷還是最迅速又能對症下藥的方法。
但當皮膚出現小傷,如小割傷、小燙傷、蚊子咬傷、小疹子等單一部位的不適,還是可以先嘗試自己塗藥紓緩症狀。
台北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建議, 手邊可以常備止癢藥膏,或者是可選用含有薄荷或抗組織胺成分的藥膏,可在蚊蟲咬傷或是起疹子時塗擦,紓緩癢感;如果是出現乾燥、脫屑,則要擦乳液或凡士林,不需要立刻就使用類固醇。另外,不管什麼情況,都不要過度搔抓,以免病灶更為嚴重。
文章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222&page=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